企业家的每一步决策,都如同在惊涛骇浪中航行。如何看清脚下的路,又如何预见远方的风?在UBI北京教育中心,一场顶级的思想盛宴为DBA博士生们点亮了前行的灯塔。
本次课程,UBI商学院邀请到两位重量级学者联袂开讲: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霍建国教授以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、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张燕生教授。两位专家分别从宏观经济全局与国际经贸前沿的视角,为UBI的学者型企业家们带来了一场关乎机遇、挑战与未来航向的深度剖析。
霍建国:大国博弈下,中国外向型经济的“攻”与“守”
作为中国国际贸易政策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,霍教授冷静地剖析了当前国际经贸格局的复杂变化:地缘政治冲突、大国竞争、贸易保护主义以及美国货币政策变化正交织影响着全球资本市场 。
面对挑战,中国外向型企业应如何“攻守兼备”?
守:稳固基本盘,严控风险
企业需不断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,维系好与长期客户的稳定合作关系,巩固在欧美等传统市场的份额 。
同时,要妥善应对高科技领域的封锁与限制,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自立自强 。
攻:多元化开拓,制度性开放
市场多元化:全面提升同RCEP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合作水平,构建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 。
模式多元化:积极寻求海外投资,提升“当地生产、当地销售”的比例,加强对全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。
战略升级:国家层面需积极推进加入CPTPP的进程,加快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标,这为企业更高水平的“走出去”提供了制度保障 。
张燕生:以“中国的确定性”应对“世界的不确定性”
面对“十五五”开局之年的复杂外部环境,张燕生研究员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核心应对策略:用我们自身的“确定性”,来对冲外部环境的“不确定性” 。
张教授引导大家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,指出世界正处于类似“两次世界大战与大萧条”的第三个风险期 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企业家必须找到穿越周期的压舱石。他认为,中国的确定性源于四大支柱:
扩大对外开放的确定性:面对逆全球化,我们更要坚持开放,通过积极对接RCEP、DEPA、CPTPP等高标准经贸规则,重塑全球价值链 。
新科技革命的确定性: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(截至2025年6月底,5G基站达455万个,算力总规模全球第二)、人工智能(AI专利数量占全球60%)、数字经济融合等方面已具备领先优势,这是驱动未来的核心引擎 。
科技创新的确定性:2024年,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3.6万亿元,稳居全球第二,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%,以深圳-香港-广州、北京、上海-苏州为代表的科技集群正在全球崛起,为发展“新质生产力”提供了源头活水 。
主动出海的确定性:面对各国可能筑起的贸易壁垒,中国企业“扬帆出海”已从战术选择上升为重大全局战略,无论是进入欧美日韩等发达市场,还是深耕“一带一路”全球南方,都预示着一个“新航海时代”的到来 。
在时代经纬中,定位企业与自我的坐标
从宏观经济的全局鸟瞰,到国际贸易的实战拆解,UBI DBA的课堂,正是这样一个融汇顶级智慧、激发深度思考的场域。两位教授的联袂讲授,为学员们厘清了当下与未来的发展脉络。
在这里,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成功的商业实践者,更是能够洞察时代大势、引领行业变革、并为社会贡献思想价值的领军人物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UBI的学者型企业家们,正以思想为帆,以实践为桨,坚定地航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。